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
“最小的官”服务群众唱主角 金山区加强“三支队伍”建设 |
更新时间:2015-6-8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每周二早上7时,陆水龙都会准时出门,骑着他的永久牌“老坦克”到几公里之外的村老年活动室,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报纸,用普通话加金山话的“双语”方式,给10多名党员读时政新闻。作为山阳镇华新村第二党小组组长,陆水龙已将这个习惯坚持了5年,如有党员因生病或有事未参加学习,他还会去党员家中“补课”。“作为党小组长,开展党员学习活动是我的职责,虽然我退休了,但也要发挥余热!” 党小组长和村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合称为农村“三支队伍”。像陆水龙这样的党小组长,山阳镇有65个,金山区有941个,全区“三支队伍”共4363人。“‘三支队伍’扎根农村基层,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是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的最后一环。虽被称为‘最小的官’,但他们在服务农村群众、加强社会治理、保障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是推进农村基层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依托。”金山区委书记李跃旗表示。为让“最小的官”发挥最大作用,金山区在“三支队伍”的人员选配、职责明确、教育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三支队伍”为何存在感低 “三支队伍”并非新概念,如“村民小组长”便是改革开放前的“生产小队长”。“小队长以前是一个生产队的‘当家人’,从组织生产到劳动分配都由他做主。随着时代变迁和农村发展,‘三支队伍’的主要任务应转移到加强社会管理、发展基层民主、维护农村稳定上来。”金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解放日报记者。 两年前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金山全区“三支队伍”平均年龄为60多岁,年龄最大的79岁,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91.2%,这显然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建设的要求。由于待遇低、地位低等问题,“三支队伍”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 金山工业区高楼村党总支书记周仁元告诉记者,他2012年刚到任时,“村干部在村民心目中没什么威信,‘三支队伍’的‘存在感’很低:开会不定期,议题随意,村民有事时也往往找不到他们。村两委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平时联系很少,有需要才招呼一声。”另一方面,一名妇女小组长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也一直想为村民做点事,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自己这个‘组长’能做什么,感觉没方向,工作没底气。” 金山区农村村域面积普遍较大,如果村务管理只靠村干部,显然捉襟见肘。“村里有5000多个村民,却只有不到10名村干部,要求村干部管理、服务每一个人真的很难。‘三支队伍’能让民意快速‘上传’,也能把政策及时‘下达’,还能解决很多基层的具体问题,是村民和村干部之间联系沟通的纽带。”山阳镇东方村党总支书记张连忠说。 打通服务村民“最后一公里” 针对这些问题,金山区制订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农村“三支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规定“三支队伍”成员须是威信高、事业心强、热心公益、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农村骨干力量。其中,党小组长以党员管理、党员学习、创先争优等活动为主;村民小组长以政策宣传、民情收集、资产管理、矛盾调解、公益服务、综治维稳等工作为主;妇女小组长以妇联、计生等工作为主。“‘三支队伍’应发挥‘六大员’作用:促进和谐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农村发展的‘引导员’、弘扬新风的‘示范员’、民主管理的‘监督员’。”山阳镇党委委员沈林君说。 为提升“三支队伍”的服务管理能力,金山区利用基层党校、远程教育站点等进行培训,各镇党委作为责任主体,每3年对本镇“三支队伍”成员轮训一遍,各村每年集中培训不少于一次。同时,金山区加强了对“三支队伍”的履职考核,如张堰镇、吕巷镇把对党小组长的考核融入到了“党员积分考核”中,要求高于普通党员。 此前,“三支队伍”中大部分成员薪酬每年仅两三千元。各镇探索镇、村两级经费投入机制,保障经济待遇。如金山工业区按照基本补贴、考核奖励、误工补贴确定“三支队伍”薪酬体系;山阳、张堰等镇则将“三支队伍”纳入条线干部管理,报酬大幅提高;漕泾镇护塘村为每位“三支队伍”成员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对生病住院人员按自费部分的10%进行医药费补助。部分村还对一些在“三支队伍”岗位上任职时间长、工作贡献大、群众评价高的同志给予一次性现金奖励。 “小事不出组、矛盾不上交” 系列措施实施后,“三支队伍”的村务管理能力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三支队伍”平均年龄降到了57周岁左右,平均学历也有提升,其中不少人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退休老干部和退伍军人。 去年,高楼村统一铺设水泥路面,一户人家的几兄弟间因为延伸进户的水泥路长短问题发生矛盾,准备向村里反映。高楼村七组村民小组长沈仁民及时介入,多番调解,问题得到解决。“村民间的矛盾常常是家长里短的小事,如果闹到村里,一来容易‘小事闹大’,二来也牵扯村干部很多精力;而对问题视而不见,积怨就会越来越深。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第一站,我们理应将这些矛盾妥善化解。”沈仁民说。 如今,“三支队伍”的工作方法和理念已得到普及推广,各镇、村也结合自身实际,在“三支队伍”基础上加强基层自治。在山阳镇华新村,以妇女小组长为主,有热心、有威望、有经验的村民成立了“帮大妈”村民调解员队伍,发现矛盾及时劝导。59岁的颜小华就是“帮大妈”队伍的一员,她在华新村工农菜场上开的一间裁缝铺,已成为村民们化解矛盾的“调解室”。 高楼村企业多,外来人员比户籍人口多出近千人。村支书周仁元选了8名外来人员组建了“第四支队伍”——新村民组长,让他们配合“三支队伍”管理外来人员,卫生状况、计划生育状况明显转好。“组长对本组情况较为熟悉,可以管到户头、田头、人头,而共同的经历和语言让‘新村民组长’管理外来人员时事半功倍。”周仁元告诉记者,去年一年,全村无一例矛盾需村“两委”出面,全部在小组层面解决。“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可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