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
长宁推动职能部门同步转型 对接街道体制机制改革落地见效 |
更新时间:2015-6-26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在西法华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的居民,尽管附近就有大药房,但配药却只能去2.1公里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几次往返折腾,居民渐渐又返回到三级医院的排队大军中。对新华街道反映上来的这道协调难题,长宁区卫计委决定尝试“定点药店处方外配”,居民在卫生服务站就诊付费后,即可凭医保卡、处方、发票至附近定点药房取药。据悉,这项已在长宁推广的工作在全市尚属领先。 “街道体制机制改革不只是街道层面的事情,区职能部门也要主动适应新体制的变化。”区委书记王为人说,市委“1+6”文件方案提出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而权力和责任下放后,也不是样样事情街镇都能办得好、摆得平,很多顽症和难题需要条线部门的支持。为此,长宁率先提出“下转,上也要转”的理念,推动职能部门同步转型,以对接改革、落地见效。“定点药店处方外配”即是践行“下转,上也要转”理念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管理者看来,条与块就似轮毂与链条,不能只有轮毂转而链条不动,只有两者都动起来了,才能发挥作用。为达成“下转,上也要转”,长宁提出“四转八变”的工作要求,即转理念、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明确各部门主动对接街镇职能调整,从过去“发单子”转向主动服务;从简单“派任务”转向加强调查研究;从注重“抓考核”转向加强行业监督和管理,让落实到基层一线的力量和资源真正运转开来。 为理顺条块关系,该区制定了一张职能部门与街道机构对接示意图,梳理出街道8个内设机构与区职能部门、社区各中心的工作对接关系。比如区民政局从1个口子调整为对应街道5个办公室,服务对象的改变,也倒逼其改变原来的工作方式,开始变监督、考核为组织、参与、协调,变单项的管理为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大平台,使更多服务资源下沉。“这改变了以往条线部门在街道找自己‘脚’的惯性思维,要求职能部门主动适应街道的职能转变,条块联动以新的模式共同运转。”区委副书记李昕表示。 城市网格化的一大瓶颈问题是“手”“眼”不协调,发现问题容易,处置起来却难。问题上报到街道网格中心,由街道上传到区里,区里派单到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反馈回复给街道,这个流程走一遍起码得半天。按照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长宁此次改革赋予“街道网格管理中心”更多权责,对街道进行了相应力量和制度的匹配。各类管理力量下沉,构建覆盖全区小区、道路,衔接虚拟空间的立体化的网格化综合管理格局。但这并不意味着把问题都扔给街道,部门变得轻松了。为配合街镇网格中心的运行,长宁区出台“责任清单”,将4大类186种“责任”厘清了条块责任边界,区属机构配合街道的职能清清楚楚。 轮毂与链条顺畅联动后,更多服务资源下沉。职能部门从上级主管部门转身为社会治理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转变,居委干部感受最真切,“原来,街道很难指挥得动职能部门。改革后,那些为居民排忧解难的顽症,不仅街道科室间的推诿少了,街道与区职能部门之间的扯皮也少了。”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