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人物 >> 正文 |
在雪域高原还有我们 记参与服务西部计划的上海青年志愿者 |
更新时间:2014-9-15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新学期开学第一周。上海小伙胡及孝实现了从小的梦想:做一名真正的老师给学生上课。这节课上课的地点有点特殊,在与上海相距万里的西藏日喀则。 “我记得我一直在讲台上说啊说……”胡及孝有些不好意思,“我紧张。做教师,尤其是到西部来支教,那是我从小的梦。” 上海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至今已是廿年,除却7批376位呕心沥血的援藏干部,还有许多普通平凡的上海人来到雪域高原。从2003年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上海已有317名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奔赴西藏。2013年到西藏的36名志愿者在完成一年的服务任务后,有19人选择了延期。今年,胡及孝与51名上海小伙伴们,又把青春放飞在西藏。 “现在已经有孩子会给我发短信说笑了。”胡及孝开心地说,“一年时间太短,我准备续签一年,我不希望只当一个过客。” 我能适应 也许,对年轻人来说,到西藏,并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胡及孝今年刚大学毕业,为了这次西藏之行,他放弃了一份待遇优厚的网易新闻编辑工作,“所有人都不理解,还有人觉得我疯了。但理解真那么费力?来西藏,这就是我的梦想。” 外祖父母、母亲都援过藏的“藏三代”王琛,起初选择来西藏时,家人打起了“反对牌”,原因只有一个,“太苦了”。 在高原,年轻人要适应身份的转换,要远离家人与舒适的生活。全新的环境、稀薄的空气、酥油茶和青稞的味道,一处处陌生生活的细微,都会带来难以预想的艰苦。 蹲点驻村的甘莹莹,住在村委会办公室改建的宿舍里,“每天晚上被老鼠吵醒,还看到它们在床头爬来爬去”。到了冬天,湿冷的天气让甘莹莹的脚底、腿上长满了湿疹,“一直到服务期满,湿疹还没好”。 选择驻扎在海拔4100米高原的拉孜县,王斌一面忍受高原反应的痛苦,一面还得继续劝说家人,“每隔三四天打一个电话回家。他们一直问这里的生活怎么样,其实我只能住在村委会里,没有宿舍,吃的都是自己做,但我说好,后来他们才渐渐不再过问了”。 “这点困难,我能适应。”王斌笑着说。 融为一体 生活,可以渐渐磨合,更令人好奇的是,他们能做什么? 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远比想象做得更多。 甘莹莹去年驻扎的藏嘎村,村里大多是夏尔巴人,靠着同事翻译,甘莹莹在当地开展基层组织工作等。工作之余,看到当地孩子缺衣服,她在微信上发起募捐活动,为当地孩子募得1吨爱心衣物。 2013年参与计划的廉国强,从一名复旦大学法医专业的准医生,转行做起了西藏自治区团委办公室秘书。一年的志愿工作让他越来越有了存在感,“尤其是一起下乡给老百姓送米、送面,能够看到最基层的生活状态,并且通过我们的帮助为他们带去一些温暖”。 而第一批支援西藏的刘英俊,当年在拉萨市建设局连续志愿工作2年后,最终选择了扎根西藏,夜以继日泡在工地。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周边环境整治,纳金大桥建设等大规模、高专业要求的项目,都有他的身影。如今,他已被任命为拉萨市建设局副局长。“走在拉萨的大街上,让我感到无比踏实和熟悉,仿佛已经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从此牵挂 “没见过高楼大厦、没吃过海鲜大餐、没穿过高档名牌,但孩子们纯净、自然、天真无邪。”去年本科毕业的西部计划志愿者邵未来,觉得自己很幸运,看到了世间最美的笑,看到了来自这片高原的精神。“有人说,驻村半年,已经认不出我了,因为我的‘村民’形象。但我却更认识我自己,在四面环山的村里,我找到了家一般的感觉,并从此让我牵挂。” 褪去了学生气息,开始了新的生活,开始有了牵挂。越来越多上海的青年志愿者们,不断在西藏发现了全新的人生价值,发现了自我。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本站有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