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人物 >> 正文

选择这一行就选择了寂寞与坚守 走近市公安局技侦总队长张宝发

更新时间:2014-10-28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幕后英雄屡破奇案

  采访会现场,张宝发抿嘴闭目,不怒而威。

  直至采访会尾声,他才松开双手笑起来:“这是我生平第二次跟媒体打交道,有点紧张。”

  从警36年、在技术侦察战线耕耘25年,参与破获无数影响深远的大要案,一手创建和引领全国公安技侦“上海标准”和“建设模式”,张宝发被称为技侦传奇人物,怎么看到媒体还会紧张?

  破了“敲头案”

  时间回溯到1997年,那是张宝发第一次跟媒体打交道。彼时压在上海老百姓心头的,是“敲头幽灵”的下落。当年3月18日起,上海东北地区连续发生10余起在夜间以单身女性为作案目标的拦路抢劫案。神出鬼没的作案人以钝器击打被害人头部再行抢劫,已造成2死12伤。一时间人心惶惶,单身女子晚上甚至不敢独自上街。

  现场勘查、痕迹检验、调查排摸、模拟画像……当时传统侦查手段几乎已经穷尽,但“幽灵”依然飘忽不定。

  张宝发注意到,一名被害人被抢的手提包中有一台尚未使用的BP机器。当时BP机正风行,吸引力不亚于今天的iPhone6。经过一晚上的深思熟虑,张宝发在案情分析会上提出:“对象贪财,很可能会用这部机器。”

  当时,全国还没有公安机关利用“信息”来破案的概念。

  张宝发命令展开布控,果然这部BP机已收到一条叫“小魏”留下的信息。一部新机器,谁会留言?“小魏”很可能就是凶手!线索指向宝山区淞南地区一户居民家。张宝发决定让侦查员乔装“小魏”的朋友打电话试探,套出“小魏”的下落。

  搅得上海人心惶惶的敲头案,破了。

  凶手正是“小魏”——魏广秀。他劫得这时髦玩意儿,舍不得卖,到邻居家串门时打电话试用了一次,不想成了破案的关键。尘封17年,张宝发首次敞开心扉解密这起名震上海滩的大案侦破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敲头案”被破获的新闻发布会,当时的市公安局领导特意叮嘱张宝发要到场。发布会上,张宝发坐在台下记者席一旁的角落里,一语不发。他明白,侦破手段、技术的秘密性决定了自己的许多努力不能对外公开;他也明白,领导要求他到场,是对技侦工作的认可,希望他分享破案的光荣与喜悦。那一刻,他的心里五味杂陈。

  1990年1月1日他进入技侦战线第一天,老领导对他说了一句“大白话”:“我们这个行当,站着进来,横着出去。”那时,他认为老领导是告诉他干这份工作要任劳任怨,鞠躬尽瘁。这一刻,他体会到这句话的另一层内涵:技侦工作,意味着寂寞和坚守。

  全是“幕后工作”

  技侦总队民警平均年龄只有37岁,也曾有年轻同志面对多警种合作时的功劳成绩“想不通”,甚至有人说气话:“谁得荣誉谁多做呀!”张宝发反复告诫年轻民警“轰轰烈烈不属于我们这个警种”、“为党和人民做多少事,不是门口挂多少奖牌决定的”。他说:“作为领导我自己要把握住,才能让下面的人心稳。”一次重要的破案会,张宝发一脚皮鞋一脚布鞋到了现场。后来大家才知道,他因生病左脚肿胀得无法塞进皮鞋,才勉强穿一只布鞋赶来。张宝发的“不计较”,感染了那些跟随他的年轻人。他说,从原来的“不平衡”到不争个人得失,“人就是这么过来的”。让张宝发十分欣慰的是,15年来,自己带领的技侦团队保持“零违纪”纪录,也没人找他“争功要功”。

  在公安业内,张宝发的名气很响。一些重大案件现场,分局负责人赶到现场,第一句话就问:“技侦来了没?”

  2010年9月8日,上海世博会如火如荼之时,闵行发生一起抢劫金店案。技侦第一时间到场,根据“信息导侦”的思路尝试重建现场。每天,专案组忙到凌晨两时,可专案组工作结束才是作为“幕后”的技侦挑灯夜战的开始。从现场遗留的线索和侦查工作合理的推断,分析处理40亿条信息,梳理出30666条有效数据——张宝发带领同事,在极短时间内从茫茫人海中锁定3名嫌疑人的身份和行踪。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从原先主动“找案子”到如今“应接不暇”,张宝发感受到了认可——技侦做的都是“幕后工作”,口碑却是一点一滴积累的。

  再次面对媒体,张宝发没了第一次的“五味杂陈”,却多了“压力山大”。

  因为很多时候,他所带领的技侦团队,在媒体的报道里只能留给老百姓一个模糊的背影,却是扎实支撑起公安侦查工作的脊梁。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本站有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