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人物 >> 正文 |
勤奋跑动的“50后新闻老兵”---中国“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俞亮鑫 |
更新时间:2014-11-7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我就像一个足球运动员,跑满了90分钟的全场,现在又进入了加时赛。感谢这个职业激发了我这个新闻老兵的年轻活力。”今天下午,俞亮鑫将在北京领取他职业生涯里最具含金量的奖项——中国“长江韬奋奖”。 俞亮鑫是新民晚报首席记者、高级记者。自1980年入行以来,30余年如一日,始终奔忙在采访第一线,共写下近两万篇报道,其中高含金量的篇章数量也令读者称道。他说:“只有在勤奋跑动中,才能创造机会成功进球。” 伴随职业生涯的“走转改” 此前,“老兵”俞亮鑫已有无数荣誉“勋章”:一篇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全国晚报新闻大赛特等奖、特稿奖和四篇一等奖,四次上海市新闻奖一等奖……他还获得过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上海市劳动模范、市优秀共产党员、市范长江新闻奖、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等。这些荣誉,让俞亮鑫成为了中国新闻界里的“大满贯”选手,是一个记者的偶然,却是一个踏实工作的记者的必然。 第一个大奖是1987年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杨飞飞隔窗与儿子同台唱戏》。当时,沪剧名家杨飞飞在上海法制文艺会演中演出沪剧《金桥》,因为和犯了罪的儿子同台演戏,她在台上失声痛哭。这是晚会的最后一个节目,许多记者已经提早离场,只有俞亮鑫坚持看完全场。新闻嗅觉灵敏的他,立刻想到,沪剧名家不顾“家丑”,现身说法普及法制知识,将拯救更多失足青年。演出结束后,俞亮鑫在后台赶出这篇立意独特的稿子,而同去媒体基本只发了一则文艺演出常规消息的“豆腐块”。 “很多常规新闻发布,记者们大多觉得没什么好写,草草听过去了。我的习惯是不漏过每个人说的每一句话,新闻也许就在那一两句中。这应该也就是如今说的‘走转改’吧。”这种踏实的工作作风,让俞亮鑫在2004年又发现了一条新闻“活鱼”。当时,邹韬奋女儿在出席上海“七君子”铜像揭幕仪式时随口说的一句话,让俞亮鑫“紧追不舍”,并写出《日军是“七君子事件”的幕后黑手》一稿。这篇独家新闻改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七君子事件”。 练就敢拼深度的“一指禅” 俞亮鑫在圈内有“一指禅”的称号。他的近两万篇报道、一千六百万余字,都靠一个食指在电脑上敲出来。“当年轻人在键盘上十指如飞快速赶稿时,我因为年龄的缘故却只学会用右手食指打字。”俞亮鑫说:“我不拼速度,拼深度。”这句话也被他用来应对网络新闻带来的冲击。俞亮鑫曾一度苦闷,甚至萌生退意,“网络新闻的更新速度如此之快,报纸新闻是第二天见报,这样的‘旧闻’怎么拼?”就在他深感困惑时,新媒体兴起所带来的信息爆炸、虚假炒作、观念混乱等现象,又让他找到了坚守的理由。“网络时代更需要客观冷静的思考能力,这给我这样的老记者留下了空间位置。” 重新出发的“新闻老兵”,靠着他略显笨拙的“一指禅”,又打起了漂亮仗。2008年10月,著名导演谢晋不幸病逝,被宋祖德诬陷为“死于一夜风流”。网上点击率高达数千万,社会影响恶劣。俞亮鑫在长年采访中深知谢导人品,认为如不及时澄清谣传,将对社会道德观念产生严重冲击。他先写下内参,呼吁保护谢晋,打击网络谣言。此后,又写下《岂容“脏水”泼向人民艺术家》,海内外300多家媒体纷纷转载。最终,嚣张的宋祖德受到法律惩罚。 “这是一起成功反击网络谣言的经典战役。”在俞亮鑫看来,纸媒发行量虽在下滑,但报纸上的好作品却由于网络转载具有放大效应,影响力反而上升。“传统媒体可以扬长避短,对老记者来说也是一样,体力虽不足,但文化积累、理性思考、社会人脉、采访经验等有优势。” 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 弘扬正气、鞭挞丑恶,坚守记者的社会责任,是俞亮鑫的职业追求。这位“老兵”的10余篇报道受到中宣部阅评表扬,3篇报道获得俞正声、刘云山和李长春等领导同志的批示。 2010年,为恶拼收视率,有些卫视“相亲节目”中,“越位”“出格”的低俗言行愈演愈烈。俞亮鑫接连写下了12篇批评文章,其中包括在新民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的《荧屏“炫富男”“拜金女”冲向何方》。文章中,俞亮鑫对一些“拜金男女”相亲时散布的种种错误言行提出尖锐批评,这组报道为随后广电总局严控相亲节目扎堆、严厉打击“三俗”现象产生了重大影响。 某卫视邀请的一个相亲节目研讨会上,一些学者专家碍于面子为节目“抬轿子”,发言中不乏溢美之词。俞亮鑫当场和他们争论了起来,“如果价值导向都不明确,甚至是错误的,那所有好的前提都不存在了。这些有悖于核心价值观的现象让我无法保持沉默。” “坚持核心价值观,使我在网络时代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也发现了一名老记者的核心竞争力。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仍在浪尖上。我把这句话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俞亮鑫如是说。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本站有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