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人物 >> 正文 |
发挥人才红利成为“全球之脑”——访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罗宏杰 |
更新时间:2015-4-27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间合作机制的改变,不仅是合作机制的改变,更应该是用人机制的突破 在人事管理方面,能否探索主聘加副聘的人事管理与薪酬政策。例如,大学科研人员可以在本单位完成10个月的工作,由大学支付薪酬,剩余的2个月,可从其所副聘工作的企业或科研院所获得报酬,依据贡献,多劳多得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的一号课题,亟待破题、解题。作为沪上高校的“掌门人”,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罗宏杰有何思考? 拆除创新力量之间的墙 记者: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您认为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罗宏杰:我觉得,上海这一目标,是新常态下的不二选择。坦率说,当前城市产业发展竞争中,上海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等传统生产要素上,并不具有绝对优势。上海最大的优势,在于教育资源、人才资源、智力资源,大量的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和优质企业是上海的优势所在,是上海的影响力所在,也是构成上海人才优势的重要方面。若从单位面积来算的话,上海应该是国内创新力量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我以为首要的是要进一步发挥上海的优势,通过大胆的机制体制改革、政策引导,拆除创新力量之间的墙,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有效集聚和综合集成,形成以市场和应用为牵引的“创新矩阵”,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优势的红利。 记者:您指的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间合作机制的改变? 罗宏杰:不仅是合作机制的改变,更应该是用人机制的突破。两件事情我印象深刻。其一是去国外交流,一个重要的感受是高校、研究所与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很多。其二是几年前看到过一篇调查显示,在成功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案例中,双方前期即有良好深入合作的占90%,此前完全没有合作基础的,企业如同“接过接力棒般”买入研究成果的,仅占10%。由此想到,要真正解决困扰多年的产学研“两张皮”问题,能否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者间人才流动与合作的障碍,真正将我们的创新力量之长,变成整座城市建设科创中心的核心竞争优势。 在用人制度方面,上海能否以企业应用为导向,建立多层次的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互动关系。例如,鼓励高校、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每年在本单位工作10个月,剩下的2个月,可以进入企业参与生产第一线的攻关,深入了解实际需求,也可以在相关科研院所或高校开展科研合作。 记者:前景很美,真正要达到,障碍应该不少。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在机制改革初期,高校科研机构专家与企业双方的动力何在? 罗宏杰:这个问题建议从多方面解决。 首先,在人事管理方面,能否探索主聘加副聘的人事管理与薪酬政策。例如,大学科研人员可以在本单位完成10个月的工作,由大学支付薪酬,剩余的2个月,可从其所副聘工作的企业或科研院所获得报酬,依据贡献,多劳多得。 其次,要鼓励企业在高校、科研院所设立研发中心,为产学研深度合作以及不同创新单元间人才互动提供新的平台,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势互补,形成新的创新矩阵以加快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 还有就是应在法律、法规方面,给予更为规范的政策环境和法律服务,如双方合作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在过程、行为等方面如何约束等,规范越是清晰明了,可能产生的问题就越少。 提升创新能级,成为“全球之脑” 记者:“存量”说完了,能否讲讲“增量”怎么做? 罗宏杰: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大多都拥有良好的国际化用人环境与文化。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建立与之适应的国际用人环境。比如,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用人机制,包括人员编制、薪酬体系、评估标准和保障机制等。上海在这一方面已有不少探索,但面对新要求,这套吸引与留住全球人才的用人体系,无疑应更加积极与完备。打造更为国际化的用人环境,事情纷繁复杂,困难可想而知,但若一味畏难而不尽快出发,可能永远无法到达。 记者:您提到“创新矩阵”,可以看做是创新要素的科学集成。在这一基础上,上海提升竞争力的下一个关键是什么? 罗宏杰:许多人都听过一句话,“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标准”,讲的是产业发展中不同层次企业的发展路径。如今,这句话可能过时了,因为现在超一流企业,开始“卖方案”,即以未来市场和应用为牵引,顶层设计产品发展战略,分解技术难题,并组织发包给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然后再集纳成一个可形成成熟产品的“系统知识产权包”,源源不断地向产业下游企业提供,以此获取巨额利润,并始终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这里所说的系统知识产权包,我们可以理解为为下一代产品的系列技术难题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时所形成的知识产权体系。上海如果能在激励、培育“系统知识产权包”产业上作出努力,形成一批这样的创新企业矩阵,就可进一步提升创新能级。并在此基础上,催生出更多这一商业模式下的企业,首先成为中国国内各类系统知识产权包的集成者和提供者,并形成一定规模,那么,上海成为“全球之脑”,或许将不再遥远。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本站有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