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数据 >> 正文

2013年崇明县非公有制领域人才发展状况报告

更新时间:2014-8-4     来源: 崇明县统计局

    非公企业是区域经济重要支柱,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统计局崇明调查队通过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调查,基本上客观、真实地摸清了我县非公有制企业人才状况,为政府和企业制定规划提供参考。

    一、崇明县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总体概况

    截止2013年末,我县非公企业人才总数为32313人,比上年增加3116人,增长10.7%。其中,女性11425人,增加1252人,增长12.3%,占非公企业人才总数的35.4%,比上年上升了0.1个百分点;中共党员为3989人,减少502人,比上年减少了11.2%,占非公企业人才总数的12.3%,下降了19.7个百分点。

    (一)人才分布

    2013年末,崇明县非公企业共有经营管理人才18024人,比上年增加4237人,增长30.7%。其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4575人,占25%;中级6692人,占36.7%;初级6757人,占37.2%。

    专业技术人才14257人,比上年减少1104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080人,占7.1%;中级3825人,占25.6%;初级8204人,占57.1%。

    高技能人才3325人,比上年增加668人。其中,高级技师586人,占18.2%;技师831人,占24.2%;高级工1908人,占60.6%。

    (二)学历分布

    2013年末,我县非公企业人才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83人,比上年增长13.7%,占非公企业人才总数的0.6%;大学本科为4598人,比上年增长51.6%,占14.0%;大学专科6916人,比上年增长2.5%,占21.1%;高中及以下为20616人,比上年增长7.1%,占63.8%。

    (三)年龄分布

    2013年末,我县非公企业人才中,35岁及以下6782人,比上年减少3.0%,占非公企业人才总数的20.7%;36-40岁为6079人,比上年增加33.2%,占18.6%;41-45岁为5498人,比上年增加4.9%,占16.8%;46-50岁为4552人,比上年增加13.7%,占13.9%;51-54岁为4443人,比上年增加11.2%,占13.6%;55岁及以上有4959人,比上年增加12.5%,占15.1%。

    (四)行业分布

    2013年末,我县非公企业人才中,农林牧渔业、金融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人才数量下降明显,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住宿餐饮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人才数量显著上升。(见表1)

    二、我县非公企业人才主要特点

    2013年末,崇明非公有制企业人才状况比以往略有改善,但基本格局依旧,其主要特点是:

    (一)非公企业以选用低学历低技能水平人员为主

    调查显示:企业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占据多数,2013年占86.3%。这一状况近年来未有较大改善。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的工作流程分工越细、越标准化,对员工选用要求相对较低。我县多数非公有制企业的业务模式相对简单,同时细化的生产流程对员工要求相对较低,这就降低了企业对员工的学历要求;二是企业不愿付出更多的用工成本。选用低学历低技能水平的员工,可以降低薪酬支出,反之聘用高技能、高层次管理人员就意味着企业需以高薪去吸引;三是低层次的人才在劳动力市场更容易获得。如初级管理人员、初级技工等,基本是供大于求,同时年龄越大者,自身竞争力也越弱,也促使企业可以以低廉的薪酬获得。

    (二)非公企业未重视人才的有效激励

    调查显示:非公企业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能人员缺乏激励,无激励比例分别高达55%和63%。一是激励员工意识欠缺。企业仅把员工当作劳动力,未视为有价值的资源。企业需要员工去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却不对员工的才能与付出进行激励,员工也就不愿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二是目前崇明县非公企业的员工管理多以人事管理为主,日常只进行工资发放、考勤、录用辞退,保证企业基本用工需求等这些常规内容。

    另一方面,我县去年非公企业员工的平均薪酬变动幅度仅为4.7%,低于全市6.9%的平均水平,且我县非公企业对其人才缺乏激励,激励方式较为单一,以奖金补贴为主,即使这样,这些员工的薪酬变动依然处于较低水平,这将使这些非公企业难以留住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

    (三)非公企业人才培训力度不强

    调查显示,71%的企业员工普遍未参加过政府组织的各类培训或补贴项目,技能人才持有国家职业资格比例仅为26.5%,拥有初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22.6%,初中级技能人才资格持证率为24.2%。

    非公企业对员工的在岗培训投入较低。一是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保持经营业绩。如果企业加强对员工培训的投入,意味着要增加运营成本,这将提高其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影响企业的利润。二是政府无法提供企业实际所需的培训项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经营中关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各异,而政府提供的培训项目无法满足需要。三是工作内容简单,技能单一性使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不高,也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企业加大培训的意愿。

    (四)非公企业人才流动两级化明显

    我县2013年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总体流失率为6.6%,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2%。

    调查显示,2013年有62.1%的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总体流失率为0,而少数企业流失率则过高。对于非公有制企业而言,员工的总体流失率应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极高或极低的员工流失率均属非正常。高流失率现象的出现,说明2013年企业经营出现了严重问题,甚至已停止运营。而极低乃至无流失,说明崇明非公企业,一是运营规模小、员工数量少;二是员工考虑到自身竞争劣势及就业前景,不愿冒风险离开现有工作岗位;三是员工对自身工作情况比较满意,不想跳槽换企业。

    三、我县非公企业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非公企业普遍缺乏人才管理上的投入,主要问题在于:

    (一)自身缺乏竞争力

    通过对近三年我县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数据状况的比较和分析,这些非公有制企业普遍的特点是规模小,多数非公企业是小规模经营,有些甚至处于生死边缘,且员工数量少,以至轻视人才管理。譬如:2013年我县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调查原先确定287家企业为样本,经调查前核实,替换了55份样本,替换率为19.2%,最终完成285份样本,完成率为99.3%。其中被替换的55家企业及2家未成功调研的企业均已关闭。此外,所处市场规模小,企业无法获取更多利润,也就没有更多经费加强人才管理。

    (二)重业绩轻管理

    我县的非公企业,多数只知通过经营来提高销售收入,却不知如何通过人才管理来提高经营业绩。此外,非公企业经营者的从众心态,他们发现周边或业内其他经营者没有人才管理或投入,或者没有发现哪家企业是因人才管理的成功而获得出色的经营业绩,因此就了忽略这方面的管理与投入。

    (三)人才政策的局限

    我县近些年制定了一些人才引进政策、发展规划等,对需要的人才或奖励,或给予优惠条件。但实际上,非公企业很难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特别是那些小规模企业;另一方面,政府培训项目种类不多、范围不广,如果让非公企业自身承担人才投入和培训费用,一旦人才流失,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企业管理者也就不愿在这方面过多投入。

    (四)经营管理人才不足

    目前,我县对人才引进更多偏好于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即某领域某方面的专家或专才,而缺乏吸引经营管理人才方面的政策支持。优秀的人才来源于优秀的企业,而优秀的企业就出自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经营管理者会使企业无论是在经营业绩还是运营管理水平都有极大提升,这样企业人才的质与量也会水到渠成。

    四、我县非公企业人才发展对策

    长江隧桥的开通使以往制约崇明县非公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发生了转变。与此同时,一些标杆型企业进入崇明,虽增加行业竞争,但同时也带进了他们成熟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这种示范效应会促使我县的非公企业为寻求生存与发展而开始重视、提高自己的人才管理水平。

    (一)按照企业需求进行政府补贴

    浙江宁波市等地区政府近些年就采用此种方式:为了增强地区内企业的竞争力,帮助企业可持续发展,引进第三方机构,企业根据实际经营需求,或者自己寻找、或者政府牵线搭桥,使用如培训公司、人才测评公司、招聘公司等服务,所需服务费用由政府给予全额或部分补贴,以此来提高企业内人员管理水平和人才质量,使企业能够安心在这地区经营。

    (二)增加政府各类人才培训项目或补贴力度

    一方面,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和规划,确定人才需求,以此来组织相关培训项目的种类与补贴程度。同时建立数据库,实行跟踪管理,对于经过培训又就职于本地区非公企业的人员再给予一定奖励。

    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自身,应强化员工培训,帮助员工发现自己的潜能价值,使自己能胜任企业新项目、新岗位的要求,从而帮助企业取得出色的经营业绩。

    (三)转变人才观念

    企业从生存到发展无不依赖其拥有的人才,对于我县的非公企业来说,不能一味只选用低技能低层次的人员,这虽解燃眉得短期收益却失去了保持持久发展的动力。因此,应转变目前的人才观念,须根据自己经营与发展需要,选用一些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从提高企业人才管理水平入手,由内而外提升企业竞争实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重视人才激励

    企业必须予以重视优秀人才的吸引、保留,这就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激励策略,改变目前单一的激励方式,甚至没有激励的境况。企业经营管理者应主动去了解员工需求,通过不同的激励手段和途径,激发员工努力为企业创新和贡献自身价值,促使他们愿意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作出贡献。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