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数据 >> 正文

2013年崇明县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状况

更新时间:2014-8-4     来源: 崇明县统计局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起到示范或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农村实用人才包括生产型人才、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技能带动型人才和社会服务型人才五大类型。他们生活在农村、长在农村、创造在农村,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农村实用人才基本现状和特征

    (一)农村实用人才总体现状

    普查结果显示,2013年,崇明县农村实用人才共有11830人。其中,男性9559人,占80.8%;女性有2271人,占19.2%。男女之比为4.2:1。

    从人才构成类型看,生产型人才3378人,占人才总数的28.6%;经营型人才2788人,占人才总数的23.5%;技能服务型人才2878人,占人才总数的24.3%;技能带动型人才575人,占人才总数的4.9%;社会服务型人才2211人,占人才总数的18.7%。

    从人才年龄结构看,35岁及以下1087人,占人才总数的9.2%;36-40岁720人,占人才总数的6.1%;41-45岁1279人,占人才总数的10.8%;46-50岁1908人,占人才总数的16.1%;51-54岁1742人,占人才总数的14.7%;55岁及以上5094人,占人才总数的43.1%。

    从人才受教育程度看,研究生及以上46人,占人才总数的0.5%;大学本科405人,占人才总数的3.4%;大学专科1039人,占人才总数的8.8%;高中(含中专)1946人,占人才总数的16.4%;初中7208人,占人才总数的60.9%;小学及以下1184人,占人才总数的10%。初中及以下学历农村实用人才占比超过七成以上。

    从人才专业技术职称构成看,拥有技术职称的人才共1262人,占人才总数的10.7%,其中高级职称65人,中级职称260人,初级职称937人;未评定技术职称的10568人,占人才总数的89.3%。

    从人才培养渠道看,接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学校培训的分别有1239人、111人和239人,分别占人才总数的10.5%、0.9%和2%,而剩余的86.6%的农村人才都是通过自学或者其他途径成才。

    (二)农村实用人才分类现状

    1、生产型人才

    生产型人才中,研究生及以上8人,大学本科32人、大专68人、高中(含中专)317人、初中2362人、小学及以下591人,分别占0.2%、1.0%、2.0%、9.4%、69.9%和17.5%;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133人,未评定技术职称的3218人,分别占0.4%、0.4%、3.9%和95.3%。

    2、经营型人才

    经营型人才中,研究生及以上4人、大学本科42、大专104人、高中(含中专)624人、初中1830人、小学及以下184人,分别占0.2%、1.5%、3.7%、22.4%、65.6%和6.6%;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48人、初级职称63人,未评定技术职称的2663人,分别占0.5%、1.7%、2.3%和95.5%。

    3、技能带动型人才

    技能带动型人才中,没有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才,大专4人、高中(含中专)37人、初中479人、小学及以下55人,分别占0.7%、6.4%、83.3%和9.6%;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19人,未评定技术职称的547人,分别占0.2%、1.4%、3.3%和95.1%。

    4、技能服务型人才

    经营型人才中,研究生及以上15人、大学本科88人、大专105人、高中(含中专)290人、初中2051人、小学及以下329人,分别占0.5%、3.1%、3.6%、10.1%、71.3%和11.4%;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94人、初级职称382人,未评定技术职称的2383人,分别占0.7%、3.3%、13.2%和82.8%。

    5、社会服务型人才

    社会服务型人才中,研究生及以上19人、大学本科243人、大专758人、高中(含中专)680人、初中486人、小学及以下25人,分别占0.9%、11.0%、34.3%、30.8%、21.9%和1.1%;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96人、初级职称340人,未评定技术职称的1757人,分别占0.8%、4.3%、15.4%和79.5%。

    (三)农村实用人才基本特征

    1、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全县拥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1830人,占总人口和农村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1.73%和3.3%。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2、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合理

    一是人才类型结构不合理。农村实用人才大部分集中在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两大类型,经营型人才今年有所增加,比重基本与技能服务型持平。在生产型人才中,种养殖能手占了69.8%,而加工能手仅占2.7%。在经营型人才中,各行业的经营人才占71.8%,其中以批零业和小微工业企业经营者人才居多,在经营人才中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中领军人物相对较少,分别仅占2.6%和25.6%。

    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实用人才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年龄越大,人数越多,占比也越高。调查结果显示,40岁以上的人才10023人,占人才总数的84.7%。现有人才中,中青年尤其是青年人才数量相对较少,农村实用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偏大的年龄结构,影响了农村实用人才作用的持续发挥,也不利于对其进行再培训、再提高,同时也制约了“三农”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3、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

    从人才受教育程度看,本县现有农村实用人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比例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农村实用人才中初中及以下8392人,占人才总数的70.9%,而大学本科及以上451人,仅占人才总数的3.8%。

    从各类型人才看,生产型人才中拥有技术职称的人数占4.7%,经营型人才中拥有技术职称的人数占4.5%,技能带动型人才中拥有技术职称的人数占4.9%,技能服务型人才中拥有技术职称的人数占17.2%,社会服务型人才中拥有技术职称人才数最多,占20.5%。各类型人才中拥有技术职称的人才占比偏低,其中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更是稀少,占比均不超过1.0%。

    从人才技术职称看,现有农村实用人才中拥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人才共有1262人,仅占人才总数的10.7%,其他都是没有经过职称评定的土专家、土人才。

    从培训渠道看,接受过培训机构培训的农村实用人才只有1589人,占人才总数的13.4%,较前两年进一步减少。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多数是通过自学成才成长起来的“土专家”,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他们虽有一技之长,也只是传统技术,远远适应不了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本地区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进程。

    二、本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

    一是本县现有农村实用人才文化程度较低,绝大多数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没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加之视野狭窄,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的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二是培训网络功能不全,缺少健全的现代化网络培训机制;三是缺乏系统科学的培训规划、培训方式,形式化和针对性不强的培训内容,也使得有限的培训资源未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用。

    (二)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不明显

    农村实用人才的最大特点就是根在农村,最大的优势就是熟悉农村,最大的资本就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自成一体的技术专长。但是,由于农村实用人才观念相对落后,普遍存有小农经济思想和等、靠、要的思想,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发挥不明显。表现为:一是许多拥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不愿意真正把手艺传授出去,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帮扶中也仅局限在“亲帮亲”上,真正起作用的实用人才还只是占少数,没有充分有效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他们的致富方式相对滞后,致富意识相对落后,只注重眼前利益,往往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观念。

    (三)农村实用人才政策机制不完善

一是农村实用人才的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评定职称等政策不健全,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二是管理机制不完善。对农村实用人才没有统一的、具体可行的管理模式,管理服务不到位,致使没有形成有效的人才带动机制,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三是扶持机制的不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在创业中普遍遇到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困难,希望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关心和扶持,以促进产业发展不断升级。还有部分优秀人才的外流,比如:大多数农村考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选择留在城市工作,很少愿意回到农村发展;一批年轻有为、有一技之长、敢闯敢做的农村实用人才也纷纷选择离开农村,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创业就业。虽然近年来我县先后采取了多项政策激励措施,引进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到村任职、到基层任职,而这些人才的最终结局,或者说是最后归宿,除了少部分能有幸考上公务员岗位或进事业编制外,相当一批人才还是跨入了自谋出路的行当,“政策不留人”集中反映了当前农村实用人才使用政策的缺失和措施的不到位。

    三、本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宣传册等方式大力宣传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目的意义,使人们意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能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推广,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从而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的实用性,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一方面,相关部门应把工作重点及时地转移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工作上来,转移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上来,真正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管理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来抓,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领导体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县、镇(乡)、村三级管理网络,进行分类登记,实行动态管理。另一方面,制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对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加以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健全培训体系,壮大人才队伍。一是创建一批农民教育示范基地,实现基层远程教育、农业学校及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资源整合。二是建立培训师资队伍,从一些农业院校、涉农部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选拔一批优秀专家,为开展农民培训提供师资力量。三是制定培训计划,在摸清农村实用人才技术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好各类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四是丰富培训形式,除了举办培训班或是知识讲座,还可以组织优秀人才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五是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行科技推广、农业知识普及。六是选送青年农民到高校进修深造,大力推进和实施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四)完善政策机制,推动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政策扶持机制。对能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的农村实用人才,给予政策扶持,提供信贷、用地、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为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提供良好环境。二是建立评价选拔机制。建立健全以生产实绩、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主要依据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推荐选拔农村实用人才的工作机制。三是制定激励机制。建立农村实用型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把农村实用型人才的选拔同其职称评定相结合,逐步把实用人才纳入到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还要对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荣誉激励,加大奖励和表彰力度。四是完善保障机制。积极解决农村实用人才的职称、医疗和养老保险等问题,彻底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五)大力引进人才,增强队伍活力。加大力度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积极争取主渠道引进人才,主动到中等高等院校联系争取引进急需专业人才。二是突破区域界限,广泛招纳贤才,广泛捕捉人才交流信息,有计划地多方引进人才。三是对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实行来去自由,不转工作关系,允许各单位用高薪聘请具有特许技能的人才,签订短期聘用合同的办法,以解决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四是妥善解决好引进人才家属、子女的就业、教育等问题,免除其后顾之忧,进一步推动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

    婵犵數鍋涙径鍥礈濠靛棴鑰垮ù锝呮贡椤╃兘鎮规担鍝ワ紞缂佸娼¢弻娑㈠Ψ閵夈儮鎸冩繝鈷€鍕⒌鐎殿噮鍓熷畷鍫曞煛閸愩劌鈻�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