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数据 >> 正文

上海自贸区三周年之保税区管理局:落实两批54项开放措施 发挥功能创新叠加优势

更新时间:2016-10-11 9:25:39     来源: 人民网-上海频道

编者按:

2016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挂牌三周年。作为国内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全国改革的“试验田”,三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在构建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对标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推进金融体制创新,完善监管高效便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尝试、改革与创新。

三年来,政府部门推出了哪些改革创新举措?企业和市场反映如何?近未来自贸区将走向何方?近日,人民网记者走访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总结回顾自贸区三年的一路印迹,共同展望自贸区美好未来。

人民网上海10月10日电(葛俊俊)28.78平方公里,这是国内首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最初划定的范围,涵盖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

“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中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域三年来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创新的叠加优势。”保税区管理局经济发展处处长肖凡表示,在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贸区中,保税区域对标国际规则,积极深化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切实发挥了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

审批手续流程由繁变简

2015年11月28日,上海自贸试验区艺术品交易中心6000平方米的艺术品专业交易展示厅正式开幕。

目前,交易中心已经成为自贸区文化艺术产业综合性、示范性公共服务平台,并不断完善,提升服务能级,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不断创新交易模式,形成实物交易、艺术品现货托管电子盘交易、艺术衍生品及文创产品交易并重的交易形态。

其中,美术品审批及监管方面,手续得到极大的简化。在改革之前,文化艺术品进境需要提供文广局的批文,从审批至通关耗时不少于20个工作日。而如今,从确定清单到作品入境,仅需完成海关及检验检疫申报,一周内即可办理完毕通关手续。

“未来各类艺术品及文化产品在上海、在自贸区的交易,将可享受全程保税、快速通关、自由中转、区外延展等一系列专业高效的优质服务,贸易的专业服务、规模与品质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肖凡说道。

全面落实两批54项开放措施

三年来,保税区围绕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立足企业的基本定位,有效推动了各项改革创新措施的全面落地。肖凡从落实制度创新、深化功能拓展、完善综合配套、经济平稳增长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保税区的工作推进情况。

在负面清单管理上,保税区域配合制定并实施2013版、2014版负面清单,为制定2015版负面清单提供基础。截止2016年8月底,区域累计新设外资企业6133家,其中以备案方式设立的近90%。全面落实两批54项开放措施,对区内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实行扩大开放。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第二批的31项开放措施是在2014年7月与2014版负面清单一同出台的,涉及服务业领域14条,制造业领域14条,采矿业领域2条,建筑业领域1条。

“取消对外商投资邮购和一般商品网上销售的限制”方面,已有亚马逊(上海)国际贸易公司、优倍来(上海)商贸公司等137家企业完成设立;“允许外商以合资、合作形式从事公共国际船舶代理业务,外方持股比例放宽至51%”方面,已有1家新拓博国际物流(上海)有限公司完成设立……

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截止到2016年6月底,保税区域内已有1669个扩大开放项目落地,成效卓越。

总部经济需求显现

肖凡指出,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总部企业加快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75家,约占全市13%。截止8月底,保税区域各类总部型企业达到310家,总部经济在区域经济总量中比重超过40%。

早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之时,区内已经聚集了四类具有总部特征的企业,包括经上海市商务委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经自贸试验区管委会认定的营运中心、经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共同认定的国际贸易结算中心、以及经自贸试验区管委会认定的亚太营运商计划。

2014年以来,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随着金融改革的加速推进,一种新型的总部经济需求在自贸试验区内呈现出来。“即已在境内或境外设立的,以投融资、资产管理等为主营业务的跨国公司,也希望能够在试验区内设立资金和资产管理总部,统筹对区域内的企业履行投资管理和服务职能。”肖凡解释。

从企业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讲,该项试点业务可以集中调剂成员企业的跨境投融资额,跨境双向投融资额度实行净额计算、集中管理成员企业的直接投资和外债项下资金、不仅允许主办企业将全部外汇资本金均用于开展境内外双向实业投资业务,且突破原有外债登记管理规定,允许企业的外债资金用于境内股权投资。

目前,已有6家投资型跨国公司参与该项试点业务,包括:华融国际、建银国际、东方国际、平安海外控股、信达国际、高瓴资本。其中华融国际、建银国际、平安海外控股、信达国际、高瓴资本设立的资金管理总部均已开展跨境投资业务。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

    濠电偛澶囬崜婵嗭耿娴e湱顩烽悹浣哥-缁夊潡鏌涢妷銉モ挃濠⒀勭墵瀵剟宕堕埡鍐ㄥ▏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