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经济时评 >> 正文

左学金谈如何“薄化”行政边界推动区域合作

更新时间:2014-8-16 9:31:05     来源: 解放日报

  “上海应主动考虑上海都市圈概念。”对于上海如何在长三角区域合作中主动而为,上海社科院原常务副院长兼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政府参事左学金有自己的思考。在他的设想中,这个“上海都市圈”,应是超越了上海现行6340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范围、原则上可包括距上海80公里(今后可扩展到100公里)的周边市县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国际上著名都市圈如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等都是可借鉴范例。

  都市圈(metropolitan area)由一个或多个城市中心及其周边城镇及紧邻的农村地区构成,这些地区的行政隶属关系可能不同,但可共享城市基础设施、产业与住宅区。美国首都华盛顿都市圈,实际上是由哥伦比亚特区,及其北面的马里兰州和南面的弗吉尼亚州的部分地区构成,在都市圈范围内通电话都按本地电话计费,地铁、公交等设施也均在都市圈范围内一体化建设;日本首都东京都面积不足2200平方公里,但东京都市圈则包括了东京都及其周边的崎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总面积达13400平方公里,为过于拥挤的东京都向外疏散人口与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美国最大都市纽约尤其在曼哈顿集聚了大量就业人口,但其中许多人住在纽约市以外,如新泽西州,乘坐火车和地铁上下班。上述都市圈的形成,主要依靠市场力量推动和政府“薄化”行政边界的努力,而不必通过行政边界的扩展或政区合并来实现。

  这些经验当然可供上海借鉴。在左学金看来,上海的“主动而为”可以有一条明晰的路线图——第一步,推动上海与距上海市中心80公里以内的县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紧密合作,逐步形成一个面积85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15万的上海都市圈。待第一步合作取得成功并在条件成熟时,再进一步将这一都市圈的范围拓展到距上海100公里之内县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由此构成一个面积125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24万的更大都市圈。 下转◆4版  (上接第1版)左学金将“上海都市圈”的最大半径初步设置在100公里,是考虑这个距离乘坐高铁可在半小时内到达,今后若部分人口在上海市与(上海都市圈内)周边地区通勤,那么相应的通勤时间应是可接受的。作为人口与城市空间布局研究的专家,左学金所构想的这个“上海都市圈”,与1.2万平方公里、3700万人口、区域半径80公里的东京都市圈的规模基本相当。

  他还认为,在推动都市圈范围的空间规划和建设方面,上海作为中心城市应更主动。例如,主动将地铁和市域铁路等公交设施向周边地区延伸;主动推动上海都市圈范围内的电话通话按本地电话计费;主动将部分投资向周边地区疏散;主动采取措施让长三角通过上海集散的物流成本降低等,“上海需要大气谦和、开明睿智的城市精神和战略眼光,不斤斤计较于一时一事的得失”。

  他建议上海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空间拓展及建设“四个中心”相关重大决策,要突破6340平方公里的上海市域范围,主动听取周边地区的相关需求和意见,为此,上海可成立长三角地区城市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体化专家委员会,由来自上海与(泛)长三角与长江流域城市的相关领域专家构成。这个专家委员会的意见不具指令性功能,但可成为上海市政府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参考。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上海只有通过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经济带和服务全国,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如果上海囿于一隅,就不可能实现转型发展和建成“四个中心”。上海需要首先在上海都市圈范围内,以及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全国范围内考虑金融、贸易和航运、物流等服务。

  此外,上海可主动搭建更多平台,促进上海高校与科研资源为长三角服务。左学金建议,在紧邻浙江和江苏的上海青浦区或虹桥商务区等地区,可设立一个工业设计中心,面向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长三角,为长三角服务,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提升价值链。据他了解,浦东技术交易中心的客户主要来自苏浙民营企业,上海还可发起成立一个由长三角地区政府、产、学、研、金融各界专家组成的产学研结合促进小组,为区域内交流与合作提供便利。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