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经济时评 >> 正文 |
补好发展短板 精准施策是关键——关于“补短板”的思考之二 |
更新时间:2015-9-22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时至如今,“补短板”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但究竟怎么去着手修补,“短板”又能否真正补齐,考验的则是方法。 上海面对的短板问题,往往是改革发展中的难解问题。难题之难,既在于群众反映日趋强烈,更在于问题本身错综复杂,往往到了“深水区”。越是到了“深水区”,处理起来越是要讲究一点特别的方法,不然就有事倍功半、贻误战机之虞。 不久前的中央深改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改革行进至今,特别要提高“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扎扎实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一言以蔽之,改革除了有热度,更要精准度。热度诚然可贵,但如果屡屡“失焦”,改革很容易陷入空谈。而“精度”同时也是一种鞭策——只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用“精”字作为衡量的标尺,各种“慢改革”、“伪改革”甚至“反改革”,便都会无处遁形。 对于“补短板”,精准度同样是一个关键。最近市领导“不打招呼的调研”中发现的短板,很多就反映出“精度”太低。在某些方面,宏观的指标数据一直可观,但微观层面存在的漏洞问题,却大大超出人们的想像;合庆镇暴露出的某些问题,甚至称得上“积重难返”。说起来,“积重难返”的问题,过去并不都被视而不见。不少问题早已老生常谈,“上面”号召了,提要求了,甚至政策也出过几回了,但“下面”就是解决不了,只能一次次诠释那句“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宏观与微观的落差、指标与实感的落差,恰恰表明过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少出了问题。以环境问题为例,表面上简单的“治污”二字,却可能涉及规划、环评、行政审批、污染控制等诸多环节,掺杂着政治、经济、社会甚至文化问题。一些短板问题之所以久拖不决,一方面是因为事涉多头之间的相互推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缺乏对问题复杂性的精确分析,不管情况不同、条件不一,却不由分说地施以同样的政策。这背后折射的,正是“一刀切”的惯性思维。 “一刀切”是精准度的最大杀手。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比起条分缕析的分类施策,“一刀切”地推出一个“通行方案”,固然是最省事的办法。然而,恰恰是这种“最简方法”,常常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与初衷背道而驰。 城市短板问题,存在于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就说17个区县,在地理方位、占地面积、经济规模、社会结构、政府财力等方面均大不相同,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社会需求也各有差异,更遑论百余个大大小小的街镇和为数更多的村居。这些基础条件的差异,导致一些看似相同的问题却有着相异的特点。如果不加分析地套用“一个标准”、“一套模式”,就会闹出削足适履的笑话。 所以,韩正同志特别强调,补短板不能用普遍性的口号和办法去抓,解决问题“一定不能用‘一刀切’的政策和号召性的办法”。要补好短板,根本的方法就是“精准施策”,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提出补短板的不同方案与方法。 几年前的上海“两会”上,有代表曾形象地表述:改革不能“一刀切”,而要“一刀一刀切”。“一刀一刀切”,就是精准施策。目前合庆等地的环境整治已经有了详细的任务书,相关问题已经分门别类做了计划。落实这些任务,自然也要有“一刀一刀切”的细功夫——实事求是、务求精准、对症下药、加强协同,这些都是“精准施策”的题中之义。只有如此,补短板才真正可能取得实效。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