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经济时评 >> 正文 |
世界屋脊上的雄鹰——写在全面对口援藏20周年之际 |
更新时间:2014-8-25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雄鹰搏击蓝天、凌风翱翔;即使折断翅膀,也在所不惜,坚守自己最初的方向。 在这片号称世界屋脊的土地上,同样有一群来自内地的人,20年间前赴后继,不顾高寒、缺氧、低压、强辐射对生命的威胁,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为西藏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而不懈奋斗。 他们,是世界屋脊上的雄鹰。 前赴后继,奉献担当 过去20年间,4496名干部和1466名专业技术人员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毅然离开父母家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西藏。 在这里,他们忍受着高寒缺氧对生命的侵蚀,忍受着孤独和对家人无尽的思念,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默默地奉献着青春甚至生命。孔繁森、张宇、陈刚毅、周广智等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他们中的12名勇士,永远长眠在雪域高原。 17个省市、17家中央骨干企业、66个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西藏全部74个县以及直属部门——20年间,援藏工作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日臻完善。 如果将对口援藏20年放在历史的坐标中看,不难发现,这20年恰恰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与内地交往合作最为活跃的时期。 这是不断实现“零突破”的20年。7615个援藏项目、260亿元援藏资金,让天堑变通途的奇迹不断上演。西藏藏药厂、5100矿泉水等一批特色企业快速成长,为西藏发展夯实了根基。 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20年。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基本实现,让雪域高原与世界只有一个鼠标点击的距离;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从幼儿园到高中实现15年免费教育…… 这是民族团结最牢固的20年。高山牧场、田间地头,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一起驻村进寺,访贫问苦、认亲交友,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在乡村、寺庙,到处可见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20年历史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西藏工作方略的丰富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变西藏贫穷落后面貌的战略举措,是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 伸出援手,托起梦想 海拔4200多米的日喀则地区白朗县,过去只能种萝卜、土豆,而现在,鲜艳的西红柿挂满枝头,水灵灵的草莓散发出诱人的甜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52岁的农技员张际明就是创造奇迹的人。2000年,应山东援藏队领队之邀,他作为蔬菜专家和老伴一起从老家济南来到这里,引种和推广温室大棚蔬菜。 这一来,就是14年。他不是援藏干部,但他却是待得最久的“准援藏干部”。他说,什么高原反应、收入不高他都能忍受,29岁的儿子不管他叫爸,这是最难忍受的。 14年中,白朗县的温室大棚从零发展到5367个,黄瓜、青椒、南瓜、莴苣、西瓜、樱桃……116个果蔬品种相继引种成功。今天,白朗农牧民年人均收入每100元中有20元来自果蔬。 “俺把全部手艺传授给父老乡亲,回去才能无牵无挂。”张际明说。 2010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副巡视员刘波来到拉萨担任自治区法制办副主任,今年已进入第五个年头。 援藏4年来,她的父母、丈夫、儿子只在2011年夏集体来探亲一次。由于头痛、胸闷等高原反应太大,家人只待了一周,刘波就急着将他们送走。2013年底,在留任第七批后不久,她得知父亲被诊断为癌症晚期的噩耗,这无异于晴空霹雳。家人非常通情达理,每次通电话,父亲都说自己状态很好,不用担心…… 几年心血,换来初步成果。她牵头起草的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为西藏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为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依据;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有助于保护藏民族历史文化瑰宝…… 每一个援藏干部的背后,总有一个无私奉献的家庭。每一个援藏干部的身后,都有一个强力支撑的团队。 上海市专门成立了“援藏亲友团”——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牵头、56个成员单位组成,定期协调解决援藏工作问题。 携手共进,充满希望 海拔5200米的双湖,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建制县,长冬无夏,少电缺水,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平原的三分之一,自然灾害频发。西藏人戏称,在这里工作,“躺着都是奉献”。 吃糌粑,喝酥油茶,裹着大衣躺在一张床上商量事情——在中国石油援藏干部、那曲地区双湖县委副书记陈轩的印象中,他和县长罗布松拉既是工作搭档,更是好兄弟。2013年4月,双湖县正式成立。陈轩和罗布松拉是见证者,也是双湖发展蓝图的规划者、建设者。 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明确要求,努力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到2020年西藏要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昔日沙砾遍地、风吹沙走,今日绿树成行、一片生机——海拔4000米的日喀则南木林县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一片滩涂的变化,令人赞叹不已。 在这片被称为“生态示范区”的地方,山东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共同种下的红柳、榆树等苗木长势良好,孕育着希望。三五年后,这里有望变成万亩林海,成为日喀则乃至西藏的一处大“氧吧”。 青藏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誉为“亚洲水塔”和“气候调节器”。世界屋脊的生态环境只能保护得更好,这是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 援藏,是为了变“输血”为“造血”,加速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已成当务之急。当前与长远相结合、项目建设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单向援助与互利合作相结合,今天对口援藏的领域在拓宽,内涵在丰富,质量在提升。 巍巍耸立的喜马拉雅山,见证了西藏过去20年的跨越式发展。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诉说着民族团结和谐并进的动人诗篇。 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梦想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一个美丽、和谐、充满希望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将更加壮美与富饶! (新华社文)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