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 东方早报
  • 新民晚报
  • 解放日报
  • 上海报媒: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长宁吹响区域化大党建集结号

更新时间:2015-7-1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长宁吹响区域化大党建集结号

  今年5月,长宁区9个街道“1+2”党组织已全部组建完成,进入正式运转。

  长宁已完成社区党建服务中心更名并明确为街镇下属正科级事业单位,结合长宁实际,以“7+X”方式配备工作力量,并按照150:1的标准逐步配齐配全专职党群工作者,5月已全面启动新一轮党群工作者招聘工作。

  此轮“小巷总理”换届,长宁区居民区书记队伍达到“5070”目标,即事业编制书记比例不低于50%,就业年龄段书记比例达到70%。

  兼职委员制度在长宁全面推行。目前,全区185个居民区党(总)支部有兼职委员354名,占委员总数的29.4%,平均每个居民区2名。

  在全市首创的长宁区基层党建服务管理平台,愈发彰显党建大数据的魅力,在6800余个党组织和12.5万余名党员等信息基础上,又新建居民区、楼宇、驻区单位、团组织、工会组织等5个子数据库,并实现区、街(镇)两级数据联网。

  ……

  这是长宁区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提交的一张成绩单,这一长串党建数据背后的效应有目共睹。

  随着市委“1号课题”成果的转换落地和街镇机构职能改革的不断推进,基层党建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两新”党建、居民区党建、区域化党建如何实现“三建融合”?居民区书记“青黄不接”的难题如何破解?

  当前,长宁重点从细化做优“1+2”党组织体系、做实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做强“班长工程”等三个重点项目17个具体任务入手,与全年基层党建工作统筹考虑、协同推进。截至目前,三个重点项目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

  落实市委要求,长宁已全面完成街道“1+2”党组织设置。不仅配优配强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还构建了统筹推进社区党建的组织体系,并大力整合社区行政资源,将公安派出所、市场监督管理所、市容环卫管理所等职能部门派出机构或中心的党员行政负责人全部列为行政组织党组成员,促进资源整合、统筹协调。

  为促进居民区党建、“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党建“三建”联动,长宁区积极探索居民区书记、专职党群工作者“双向进入”机制。目前,已在天山街道和虹桥街道试点,在此基础上加强党群联动,探索专职党群工作者兼任楼宇联合工会主席,将工会建设等群建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同步推进党建、群建工作。

  为不断夯实居民区书记队伍,长宁深化“班长工程”建设。截至5月底,全区185个居民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全部顺利完成,书记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兼职委员制度全面推行。居民区“大总支”体制进一步推行,区域化党建向居民区延伸得到进一步拓展。围绕居民区书记核心能力建设,在全市率先推行“内容专业化、班次进阶式、结果积分制”的培训模式。

  这一系列的改革进程,标志着区域化党建工作理念逐步更新。长宁对这个转变的内涵有自己的考虑:从工作目标来看,由单纯地强调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向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的社会治理转变,强调以“群众性、公益性和社会性”为共同目标,有效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区共治;从组织体系来看,从街道层级的区域化党建逐步向居民区拓展,通过构建“1+2”区域党组织体系,采取垂直管理与属地融合相结合的双轨运行机制,实现了区域化党建的落地;从工作内容来看,由传统的“单位党建”单向深化向区域化党建的立体互动拓展,将隶属于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系统的离散化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从工作方式来看,从原有的“单位党建”的权力依托型路径向综合运用实体化、项目化、区域化、信息化、社会化的方式转变。

  居民区楼宇交叉任职

  推进“三建融合”

  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当年在东银中心的一家外企就职,楼宇大厅里虹桥街道组织的“党在等你、家在找你”活动,让她心头一暖,将组织关系从外服转进了楼宇党支部,并开始担任“两新”党支部书记,后来盛弘毅然转行到社区工作,高跟鞋换成了平底鞋。不过,类似盛弘的案例并不多。

  经济园区、商务楼宇是区域化党建的重镇,却频频遭遇楼宇党群工作者力量不足、流动性大等尴尬,难以有效发挥“两新”组织党建的作用。

  针对这些难题,长宁区探索由居民区书记或党务干部兼任楼宇、园区联合党组织(副)书记或联络员联系机制。目前在天山街道和虹桥街道试点,比如虹桥街道通过中山、荣华、长顺等多个居民区,与其辖区内的国峰大厦、东银中心、SOHO中山广场块区结对,已有4名居民区书记或党务干部兼任楼宇联合党支部的书记或副书记,发挥居民区书记相对稳定的优势,加强居民区党建与“两新”党建的融合互动。

  这就是长宁正推进的‘交叉任职’试点,通过探索居民区书记、专职党群工作者“双向进入”机制,进一步促进居民区党建、“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党建“三建”联动。除了试点街道4名居民区书记或党务干部在楼宇、园区担任联合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外,全区还有72名专职党群工作者担任185个居民区的党建联络员,其中6名专职党群工作者担任居民区党总支的兼职委员。

  而这只是长宁区探索“三建联动”运作机制的“冰山一角”。为推进区域化覆盖,区里普遍建立片区责任制,按照街道区域网格或责任区划块明责,每个块区以“事业编制干部+专职党群工作者”组合,明确区域化党建、居民区党建和“两新”党建联合推动的职责。

  除此之外,以今年居民区党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全区185个居民区全部实行“大总支”体制,通过协商推荐等方式产生兼职委员354名,占委员总数的29.4%,平均每个居民区2名左右,主要来自社区民警、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群众团队和社会组织、社区在职党员、两代表一委员等方面党员代表。其中党员社区民警兼任党(总)支部委员、副书记的共99名,区域化党建向居民区延伸得到进一步拓展。

  上海都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陈富生,作为党总支兼职委员,在公司内开展“党员先锋示范岗”活动,打造了“小郑热线”品牌项目,每个服务小区安排一名党员带动员工,提高物业服务质量,不仅物业费收取率提高到95%,也得到了居民认可。陶家宅居民区业委会主任陶国庆,自担任党总支兼职委员后,更加注重小区的建设、他还留心身边的舆论和意见,及时和党总支沟通,面对小区物业、业委会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他总是冲在最前沿。

  大数据平台

  把“积极”“低调”党员都拉出来

  梧桐掩映下的新华,把推动基层改革的聚焦点放在了“人”上。他们借助了“信息技术”手段,这一借,居然用大数据把“低调”党员拉出来。

  新华街道在数字化社区党建平台这一基础上,探索将信息平台的作用扩大到各居民区及商务楼宇,不仅有效推进居民自治和社区共治,那些党员失联、空挂等现象也浮出水面。

  新华的这一经验被升格,长宁区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核心,依托“一网覆盖”党建信息系统,在新华街道党建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在全市首创建立了长宁区基层党建服务管理平台。

  平台自3月24日正式上线一来,10个街镇先后完成了信息采集、数据导入。这个数字大平台将党建数据一网打尽,一张集约化、动态化的区域党建数据库得以构建。平台不仅运用“一网覆盖”党建信息系统已有的党组织、党员、入党申请人等3个子数据库,录入区属、区域在内的6800余个党组织和12.5万余名党员等信息,还新建居民区、楼宇、驻区单位、团组织、工会组织等5个子数据库,录入了185个居民区,213幢楼宇、19193家驻区单位、591个党组织、8085名党员、605名入党申请人、636个团组织、685个工会组织数据,并实现了区、街(镇)两级数据联网。

  街道取消招商引资职能后,街道干部们开始琢磨自己“角色”的转换,也在重新估量自己与企业间的关系和“距离”,并形成这样的“共识”:要通过整体环境和品质的提升来吸引企业、留住企业。为适应服务经济发展新变化,平台开发了走访日志、需求分析、诉求处置等应用模块,这就充分发挥了专职党群工作者的桥梁作用。他们通过线上采集录入信息,线下联动回应处置,有效畅通“两新”组织需求通道,并结合“六个便利服务”、“组团式服务进楼宇”等载体把公共政策资源、服务资源送进楼宇、送进企业。

  不仅区、街镇两级实现数据联网,该平台也架起了服务基层的桥梁。通过“走访日志”和“需求处理”模块,可以及时记录区域单位和企业党组织需求并尽快办理,目前通过平台登记各类企业急难愁需求77条,已解决58条。

  这个平台上的很多功能让人耳目一新,比如4项台账管理、6项日常工作实时提醒、55张报表查询统计等功能,把基层党务工作者从繁冗的手工登记中解放出来,不仅各种信息操作起来游刃有余,还多了先进展示、绩效考核、经验交流的电子“武器”。比如虹桥街道运用“荣誉称号”的展示功能,激发党员活动积极性,成功组建3M公司党支部。天山街道借助平台将党建工作项目化、数字化、透明化,通过工作例会应用平台展示每位党群干部的工作强度和绩效,形成“比、赶、超”的工作氛围。

  从实践来看,平台功能适应了区域化党建新要求。由“楼宇信息”拓展到“居民区信息”,由“两新”组织拓展到驻区单位,从“两新”拓展到各领域党建,自平台全区推广应用以来,10个街镇已逐步将平台建设应用纳入到当前社区党建重要任务和基础工作中,纳入到社区党建服务中心运转机制中,如通过8个数据库的信息整合,优化生成区域化党建电子地图,将区域各街道、楼宇、居民区党建基础数据、楼宇“六个便利”服务项目等内容生动展现在电子地图上,有力推动了“三建融合”的信息、功能、机制更加健全完整。

  深化“班长工程”

  推进“小巷总理”职业化

  “一号课题为居民区干部播下了两颗种子,一颗是希望的种子,一颗是责任的种子。”很多居民区干部对社区工作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但对将要面对的责任也存在着担忧。

  居民区干部们的担忧背后折射出的是能力、动力、活力多方面的问题,因此贯彻落实一号课题文件精神,加强“班长工程”建设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好职业发展通道。试想,一个优秀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常规的职业晋升路径,不到10年就能走完,如何激发动力、增添活力?突破天花板是首要问题。

  抓住1号课题东风,长宁着力形成由结构、来源、编制、薪酬、培训、考核、激励、退出等8个要素构成的更加完善、系统的书记队伍培养链,促进书记强身,持续提升“班长工程”效能。

  “班长工程”的探索,包括率先推行职业激励计划:建立专项推优机制,开展党建“金银奖”评选;推荐成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为他们搭建政治参与平台;将居民区党委书记纳入区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评选行列。有了这些举措,居委会书记可以成为人大代表,传达民生民意,增强了荣誉感;区委书记还会在每年的春节和金银奖获奖书记召开座谈会,有效提升居委书记“含金量”;区内各部委要推行新的政策,首先要找优秀的书记座谈听取居民意见……总之,给居委书记发展的舞台和各种荣誉。让他们不仅蜗居在居委会的小天地中自治管理,更有区内层面的广阔天地可以作为。

  同时,长宁区率先探索居民区书记进入公务员的专门通道,2012年起尝试从居民区书记中定向招考公务员。同时建立薪酬增长机制,让就业年龄段聘用的居民区书记人均收入高于全市职工工资平均水平,下一步还将加大薪酬待遇调整力度。“经过过去数年的铺垫积累,今年的效应释放出来了。社区干部普遍感觉,他们头顶的通道打开了,工作有了奔头,对这份工作的价值感和自豪感也不断提升。”

  换届后,居民区书记平均年龄为49岁,明显低于换届前居民区书记平均年龄。事业编制书记92人,占49.7%,较换届前上升6个百分点,位于全市前列;就业年龄段居民区书记124名,占67%。此外,去年已完成换届的街道也将于近期新调整事业编制担任书记,全区事业编制书记将达到50%以上,就业年龄段居民区书记将达到70%,整体实现“5070”目标。

  发展通道一旦打开,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提上日程。居委干部是一项综合技术含量很高的工种,要把一地鸡毛捡起来,没有金刚钻怎么能成?为此,以推动队伍职业化发展为目标,长宁区在全市第一家推出了“专业化、进阶式、积分制”的培训模式。

  围绕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核心能力建设,长宁建立了“10+3+X”的系统培训模式。“10”是指当前居民区书记必备的政治素养与价值观、行政事务、法律与政策应用、专业助人等10大能力。“3”是指根据这些能力要求,对应3大培训模块,包括:领导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应用能力模块。而“X”则是与能力和模块相匹配的各类具体课程。

  为满足不同层次书记们的多样化需求,在培训过程中具有针对性地设立后备班、初任班、全员班和提升班。区委干部还为每一个梯次的培训都配上了注解。比如以培养对象为主体的“后备班”,是为了给后备基层书记“墩墩苗”;针对任期未满一届书记开设的“初任班”,为的是给新任书记“培培土”;至于那些已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全员班”和“提升班”,是为了给整体书记队伍“施施肥”,并对示范群体“细细耕”。


 
编辑:Zhanglin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热点图片

    婵犵數鍋涙径鍥礈濠靛棴鑰垮ù锝呮贡椤╃兘鎮规担鍝ワ紞缂佸娼¢弻娑㈠Ψ閵夈儮鎸冩繝鈷€鍕⒌鐎殿噮鍓熷畷鍫曞煛閸愩劌鈻�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