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
春风化雨绿染申城 垃圾分类环保志愿者为城市创新管理贡献金点子 |
更新时间:2015-7-20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爱芬环保郝利琼: 扬波模式 2012年初,有一个小区,突然成了“明星”。因为它未被列入全市100个垃圾分类的试点范围,但垃圾分类率却达到了90%,远超当时绝大多数市级试点小区30%左右的水平。 这个小区,就是闸北区宝山路街道的扬波小区。他们的做法,也被有关部门称之为“扬波模式”。 打造这一模式的,便是一个环保公益组织——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这是项目总监郝利琼她们参与的第一个社区垃圾分类项目。 合作前先调查居民意愿 爱芬环保,其创始人,背景各不相同,有的是律师、有的是记者、有的是IT经理,但都热衷于环保,2012年,她们自发成立了这个NGO组织。 宣传环保,领域很大,从哪里着手呢?他们把目光对准了垃圾。郝利琼说,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制造垃圾,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做环保的着力点,比其他活动更容易切入。 从2009年起,“热爱家园”志愿者协会(爱芬环保前身)开始在宝山路街道做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2011年,她们决定寻找一个小区来实质性地开展垃圾分类入户试点工作,在闸北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宝山路街道的引荐下,结识了扬波小区。 在正式进入扬波小区前,她们先对小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愿,做了调查问卷。郝利琼说,只有小区居民意愿比较高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这项工作推进才会比较顺利。调查问卷显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是100%赞同。这给了小区业委会和“热爱家园”很大的信心。 让垃圾房变成美好的地方 2011年9月,扬波小区开始尝试垃圾分类,业委会、居委会和“热爱家园”成立了垃圾分类工作指导小组和志愿者小组。“热爱家园”的七八位志愿者进入小区,挨家挨户地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分发区分各类垃圾的科普手册。并向每家人家分发了两个垃圾桶,用于干湿分离。垃圾房也被分割成四个区域,干垃圾、厨余果皮、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各个区域都有垃圾分类的说明,墙上贴着各种温馨提示,让人一目了然。 刚开始时,居民嫌垃圾桶脏,丢垃圾时都躲得远远的。“热爱家园”便与业委会商议,“要让垃圾房成为一个美好的地方”,对垃圾房进行了硬件改造,贴瓷砖、装水斗,保证每个垃圾桶每天都“洗个澡”。垃圾桶干净了,垃圾房清新了,居民慢慢地乐于上前一步,将垃圾分类倒入垃圾桶内。丢完垃圾,再到边上的水斗冲冲手,干干净净回家。龙头旁边还加装了“小厨宝”,冬天时提供热水。 启动垃圾分类后的前几个月里,郝利琼等志愿者,每天上午和晚上都会到垃圾箱旁值勤,看居民倒垃圾时有没有分类,对居民不明白的细节,再一一讲解。 在业委会的支持下,志愿者们还在小区办起了黑板报,每期都会对严格分类的居民做“点名表扬”。虽是简单的几句表扬,却让邻里间成为彼此学习的榜样。 四个月下来,扬波小区的垃圾分类就大见成效。居民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整个垃圾房进一步被划分成9个区域,分别对应9类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塑料包装、塑料瓶、旧衣服、纸张、利乐包、金属、过期药品。 当笔者问居民是否觉得麻烦时,一位居民表示,一点都不麻烦。在小区住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小区会变得这么干净,不知不觉中,每天早晚把垃圾分好再下去倒掉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还有的居民说,每天下楼,把分好的垃圾倒掉时,总有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每天都能为环保做一点事情,这又何尝不是生活的一种动力呢。 小区也常常有人问郝利琼:你们没有名利,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做社区志愿者?郝利琼借用一位72岁的志愿者傅方斌的话回答说:“我们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只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能生活在一个洁净、美丽、没有污染的环境里。” “三期十步法”六个月见成效 继扬波小区之后,爱芬环保先后在闸北、静安、普陀、闵行等区,为100多个社区提供了垃圾分类社区服务。并创造出了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一整套流程——“三期十步法”。郝利琼颇有信心地表示,按照这个办法,3-6个月可以实现垃圾分类目标。 “根与芽”钟朕玺: “绿色青年行动” 钟朕玺从高中开始,便在“根与芽”当志愿者,如今,已经成为上海根与芽办公室执行总监。 她在十几年的环境教育工作中,经历了中国环境教育机构的从无到有,也亲身感受了中国环保理念的变化。 中国环保理念正深入人心 钟朕玺回忆:“在1999年,我刚刚进入根与芽机构做志愿者时,中国的环境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当时人们对环保的理解还在‘七不’阶段: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现在,中国的环保理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如垃圾分类减量等专业的术语也逐渐普及,这种发展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虽然垃圾分类减量仍然面临着许多困境,但是我们的希望在青年,我们希望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环保教育,让青年人的意识逐渐转型,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钟朕玺说。 在上海根与芽“绿色办公室”的公益项目中,在公司办公的年轻白领通过参加绿色办公室评估项目,可以在节能工坊中学习到很多环保知识,并逐步养成节约使用资源的好习惯。 招募培训志愿者成为绿色导师 除了在公司宣传垃圾减量的方法,上海根与芽的“绿色青年行动”还把目标对准了学校和社区。 上海根与芽定期从公司和高校招募并培训志愿者成为绿色导师,编写独具特色的环境教程。2012年,上海根与芽发起了垃圾分类项目,项目得到了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科技信息管理中心的支持,在浦东各所学校开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理解环境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同时切实为改善环境作出贡献。 2013年,该项目从学校拓展至社区。在环境教育进社区活动中,上海根与芽组织了41名志愿者,94个社区,3760位社区居民参与其中,通过互动宣讲、分类游戏等多种方式,为社区居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分类方法,同时,为了配合宣讲,还为居民制作了简易分类知识手册和垃圾分类的冰箱贴,鼓励将垃圾分类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超越金钱奖励吸引青年参与 钟朕玺认为:“中年以上的人群中有着朴素而传统的节俭观念,如把塑料瓶收集好卖钱,这是中国垃圾分类多数情况,这种垃圾分类行动有一定人群基础,但在青年人群中,并不太适用。”因此,“我们需要全新的方法把垃圾分类减量的理念与青年人对接,用一种超越金钱奖励关系的新理念来吸引他们参与。告诉他们,环境保护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 “开放的社会,给了推广垃圾分类减量一个好契机,青年人更容易接受新理念,而是为了保护环境,是作为现代公民的一种责任观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他们一旦接受并养成习惯,就可能不需要金钱鼓励,而是以自身所具有的环保观念,把垃圾分类做到位。”钟朕玺乐观地表示。 上海青年环保志愿者联盟发起成立 上海垃圾分类实事项目,扎扎实实,稳步推进,5年虽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要实现青山绿水环保梦,依旧任重而道远。 为推动实现2015年上海垃圾分类覆盖新增100万户、绿色帐户项目覆盖100万户目标,团市委、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城投集团、解放日报社、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惠众绿色公益发展促进中心,今天在上海城市规划馆,联合举办以“践行绿色、拥抱未来”为主题的绿色帐户互联网+总动员暨上海青年环保志愿者联盟成立仪式,发动各类青年环保公益组织关注绿色帐户、参与垃圾分类。 面对垃圾围城,我们期待更多的市民,不做旁观者,更不做抱怨者!让我们立即行动,从垃圾分类开始,践行绿色生活! 我们捡回来的,将不只是一张张废纸,而是我们的子孙安身立命的森林与河流!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美家美沪、绿色帐户!垃圾分类,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或有疑问,希望做进一步交流,请联系QQ:1796793936 | 点击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