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经济网 >> 上海经济人物 >> 正文 |
明确目标才能找准抓手——访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所长丁奎岭 |
更新时间:2015-3-18 来源: 中国上海政府网 |
![]() |
今年,上海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一号课题。对此,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有怎样的思考?在人才政策上又有着怎样的期待? “全球影响力”的三大标准 记者:2013年上海新增的8名院士中,您是最年轻的一位,有6年大学任教和2年海外研究经历,在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掌门近十年。您如何看待“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个课题。 丁奎岭:除了目光聚焦“科创中心”以外,更应首先思考另一个关键词:“全球影响力”。我心目中“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定义,有三大标准。首先要看产业,哪些新兴产业是因你这里的创新集聚而触发的;哪些传统产业因你这里的创新集聚,而重新找到增长点并爆发……换句话说,也就是地区中是否有企业成为行业的开拓者、引领者。当前我国在许多行业的创新依然处于追赶跟踪阶段,上海要达到这一标准,必须在重大原始创新、创意上有所突破。 另两个标准分别是学科成果,以及科研机构平台。如果说到国际学术前沿的学科,没有提及这个地区,那便不能算有全球影响力;谈到科学或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如果没有这个地区,也不能算;如果地区中没有国际一流的大学、科研院所,以及重要的大科学装置等,那同样不能算。这些勾连起来,才能成为青藏高原,有了青藏高原,不出珠穆朗玛峰才怪呢。放眼全球科技创新版图,这些标准,其实已在美国的硅谷、湾区,日本的筑波等得到了印证。在上海着力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之初,应该明确目标,才能找准抓手。 吸引人才,上海尤其迫切 记者:要达到这三个标准,最关键是什么? 丁奎岭:关键是人才。当前,上海吸引、扶持3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工作者,1991年启动的“启明星计划”等是主要措施之一。记得我1999年回国,2000年和2003年分别入选上海市“启明星”计划和“启明星跟踪”计划,拿到沪上科研生涯的“第一桶金”,并深受这项人才计划的激励,获得了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于2009年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如今,这个青年人才群体已发展近两千人,成为推动上海科技发展的生力军,更是未来建设科创中心的主力军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启明星计划”每年100人,每人20万的支持力度,对真正优秀的顶尖青年人才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过去都是最优秀的年轻人竞争“启明星”,现在往往是团队中的一员报名申请,这显然有违初衷。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吸引和培养青年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非常期待上海在集聚创新人才方面的大举措、大动作。 记者:站在一个研究机构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优秀的青年科研人员得到怎样的支持,是比较理想的? 丁奎岭:目前,我们引进的年轻人获得的支持基本上在100万美元左右,跟国际上青年科学家起步时的支持经费水平差不多。算一笔账的话,他拿一个“青年千人”的经费300万元,再配一个“百人计划”经费大概270万元,加起来将近600万元。如果上海市能够再有百万的经费配套就会更好。对于刚刚起步的年轻科学家,一个体面的、合理的收入十分必要,但我觉得不一定把个人工资定得过高,我们这里的院士都拿着研究员的工资。如果引进人才开出过高的年薪,对于他个人和单位都是不可持续的。我们主要针对引进的青年科学家,前三年有一定的政策保护,让他们能安心扎根生长。五年后进行评价和考核,给人才成长和原始创新更多时间。 “练内功”比“秀肌肉”更重要 记者:吸引来了人才,怎样的环境可以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 丁奎岭:打个比方,上海需要像“秀肌肉”那样推出有世界知名度的大项目、大平台。但从长远来说,练好人才培育、环境塑造这一内功更加重要,这些恰恰是比较难做的,看不见的内功怎么练,更加考验政府的科学决策和耐心。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建设良好的科研发展环境,与科研本身,有着水到渠成的共通关系。举例来说,在有机所中,人才引进后,有了科研经费,实验室、研究生和助手是最迫切需要的,这些问题都是在人才刚到位甚至还没有到位就已经解决。不解决这些工作条件,人才如何尽快发挥他们的作用? 速度效率是一方面,机制突破是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地方引进人才后要评职称,评职称后再评硕导、博导,然后再招研究生,招了研究生再上一年课才能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这样进入科研状态最快也要1—2年以后,太耽误时间了。在有机所实行研究生“大类”招生,学生一进来不确定导师,这样,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就可以带研究生,并且马上就进入实验室,无需再为评博导、硕导耽搁时间。 |
编辑:Zhanglin |
如果您对本站有建议或意见请 点击联系 |
热点图片 |